弘时THU考研 | 服务设计日圆桌会议回顾(上)
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医疗健康、交通出行、金融保险等领域,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命题。与此同时,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,也对设计提出了新要求。为了进一步传播服务设计的理念,SDN北京在主席王国胜老师的带领下发起此次设计圆桌会议,一方面促进服务设计与不同学科、专业的对话;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服务设计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。作为第一期设计圆桌会,主要面向对服务设计感兴趣的同学,交流、讨论大家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、现实问题,也为后续的深度交流建立统一语境。本次圆桌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三位嘉宾:蔡军老师,付志勇老师和王国胜老师参与话题讨论。

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嘉宾讨论的四个重要话题:

付志勇老师:
我们在学校里面用交互设计的表述比较多,侧重研究人机或人际互动行为。而体验设计通常是面向市场的提法,在企业中也演变为职能部门。交互设计最早涉及两个概念,第一是人机交互过程的设计,第二是内容的信息架构。用一个网站来做例子,这个网站是给谁做的,应该包括什么样的功能,是属于内容的规划和定义;接下有内容结构,即信息架构(information architecture),是在探讨整个逻辑的底层关系,而后到了界面的整个布局,用户怎么去点击等等,这些由我们来做交互设计,最后还有视觉呈现。交互设计是处于这样一个流程当中。交互设计研究人们的心理或行为,最终通过界面来实现。随着它的拓展,比如现在我们开车的时候会直接用语音和车载系统交互,则是通过VUI(voice user interface),语音界面进行交互,由此一整套交互逻辑又变化了。所以交互本身不仅仅是视觉的界面,也会包括语音、脑机接口等,实际上就是人和设备,人和产品之间行为的研究。
相比之下,用户体验的范围更广,社会学、心理学领域的都可以说做用户体验。在企业中,通常用户体验是做一系列的研究并通过交互的方式实现产品。最后谈及服务设计,在IT领域内服务设计是被涵盖在体验设计之中的。最早大家可能将服务理解为售后,但现在不同,例如淘宝,它的整个流程的设计都是服务设计。在产业界甚至是传统的服务行业中,服务设计又包含了体验设计。这几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、行业中有不同的理解。总结来说,服务是说它的流程,体验是说它的结果。
王国胜老师:
在我的概念中,服务设计不是从纯学术的路径发展而来,而是基于经济的形态。就说制造经济,比如说工业设计本身这个词儿怎么去理解?我觉得设计界有了一个概念,那这个概念就在于大家的共识和理解。首先,我们可以从范式转变来理解服务设计。随着产业的变化发展,制造经济的设计方法、工具体系与服务经济的方法体系有所不同,因此设计也从哲学到范式上发生了转变。其次,可以具体从交互或信息的视角,来探讨服务与交互之间的关系。交互设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需求。从DOS到windows到现在更好的交互界面,显然它是一个清晰的计算机领域的脉络。交互的概念非常大,我们都在用交互的思维来看待一些问题。很多工具方法都基于交互的观念进行建构。体验设计其实是体验经济的概念跟交互设计的融合。而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一种,比如说迪士尼是体验经济,影视文化产品也是体验经济。体验经济不通过占有物品来获得价值,而是通过个人享受了体验过程,关注的是体验跟产品的差别。实际上体验经济本身是服务经济的一种。就像产品的造型跟功能,产品美学过去叫机械美学、工业美学。一个产品是否有用,设计漂亮不漂亮?这个类比到体验之中,更多指代这个服务是否有效、体验好不好,就是我们所讲的体验的属性。
蔡军老师:
《体验经济》这本书把苹果,迪士尼,星巴克,Nike这些全部都当成体验经济。我们看这些他举的例子有服务设计的内容又有产品设计内容,实际上它是整体,也是一个过程--把设计的价值融汇到了整个(感受服务)过程中间。做蛋糕你开始在家里面自己做;然后你可以到那个蛋糕店去买蛋糕过生日;再就是可以到农场去,给你打造一个过生日的氛围,你带着小朋友一起去看羊,也挤牛奶,把整个操作体验过程糅合进去,那个费用就远远的超过了你在家里做蛋糕的费用。所以如果说(交互设计)是描述一种工具,体验设计就是在讲故事、谈过程,而服务设计更多的是整合性的描述系统和方法,三者各自有别。

蔡军老师:
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,现在应该还处于导入的阶段。我认为中国的服务设计具有前景与拓展性,但就设计的职位来说并不像国外那么清晰,有些做品牌、设计策略或者也有直接叫服务的。但其实并没有落实到真正的服务设计内容上,很有可能与营销、体验的内容相关联。所以目前国内的服务设计实践仍旧处于一个灰色的模糊阶段,需要社会、企业来推动服务设计的发展。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家,它的产业转型现在仍处于混合产业的阶段(服务与制造业混合)。需要等待发展的机遇,可能未来五年、十年的爆发就会为服务设计学科的落地实践提供起点。
付志勇老师:
现在的IT公司还是非常需要服务设计的,在互联网或金融服务的项目中,服务与产品的融合度更高。以蚂蚁金服的蚂蚁森林项目为例,这个项目既有社会创新设计,又包含整套的服务体系与思维,同时又与企业的现实运营有关联。此外,例如给大家发信用卡的传统银行,为了吸引年轻用户(现在年轻人用信用卡的不多,以微信、支付宝为主)都需要拓展新业务。我们之前与米兰理工的同学共同做了服务设计现状的调研,大家认为服务设计这个领域在学术角度很有前景,只是目前企业没有真正地准备好开始招收服务设计人才。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,近两年已经出现了机遇,但是服务设计还很难在实践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价值,仅依靠引入服务设计流程远远不够。因此,服务设计如何从设计视角、经济视角去探讨、发掘与证明自己的价值是未来的关注点。
蔡军老师:
我感觉服务设计的整个方法和体系都特别有意义,除了将服务的流程作为产出之外,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。服务设计的思维训练会帮助你更聚焦在围绕人的问题中,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。你看商业模式创新(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)的过程中,很多痛点的解决都有服务设计的影子。因此我认为服务设计的核心还是设计思维本身,设计思维帮助企业和商业的领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用户,最终转换到商业创新中,带来一定的价值。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它是在思维层面上的训练。
王国胜老师:
我认为这是一个语境的问题,要学会表达你的设计能力。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就宣传啥叫工业设计。但你到任何一个企业,你说工业设计,人家并不理解你(说我们搞制造的也是在搞设计),就需要说我会干什么(会画图,会人机工学等等)。你需要将自己的能力解码,转换为对方可以理解的能力需求。其次,无论是地产行业、金融行业还是健康医疗领域,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人才能力不足,做不了对应的项目。传统做手机组织一些人就可以做了,但上述领域所面临的问题都相当复杂。目前设计师的工作体系已经很清晰,但是大家(对服务设计)都没有形成一个可操作层面的概念,如何将能力解码并灵活的去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,需要大家思考。想要真正的为社会、产业做贡献就要学会灵活与变通,将设计能力真正的推广和运用起来。

服务设计圆桌会议回顾(下)→
end








欢迎学⼦来校⾯对⾯咨询,做⼀对⼀升学测评规划,订制你专属的考研、考博、留学升学⽬标和课程规划。